首页 > 旅游 >

即将消失的农村五大手艺人,曾受尊敬待遇,身世不凡揭秘!

发布时间:2023-11-16 11:46:28来源:

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!”

在几十年前,那个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,我们的民间有这样一群传统的手艺人,他们凭借各自的本领,做到了“一人便可养活一家”地步。

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些老行当却逐渐的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见了。

今天我们就来看下那些曾经无比辉煌的老行当,大家还记得几个……

【▶>弹棉匠正在消失<◀】

“弹棉花啊,弹棉花,半斤棉弹成八两八,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,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……”

若是唱出这首歌,想必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,一定是巧妙奔逃这部电影中的场景,而说起弹棉花的匠人,那可是大有来头。

弹棉匠,也称为“弹棉花”“弹棉絮”“弹花”,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,元代时就已经出现了这项手艺,并延续至今,但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。

弹棉匠以弹弓为工具,通过敲打弓弦,使棉花飞扬起来,从而达到把棉絮打松的效果,弹棉匠靠双手配合,熟练地操纵弹弓,配合着棉絮飞舞的景象创造出独特的”乐曲“。

这种旋律深深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,弹棉匠制作的棉被质感柔软温暖,深受大众喜爱。

过去弹棉匠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,吆喝着为百姓服务,一家人为了新弹的一床棉被而期待不已。

可是,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蚕丝被、羽绒被等新型被褥逐渐占据市场,机械化生产效率远高于手工艺人,种类也更加多样化。

如今,能找到仍坚持手工弹棉的匠人已属罕见,许多弹棉匠转型采用机械生产,街头弹棉的场景也逐渐消失。

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人们的消费方式和审美需求都发生了变化,与手工制作相比,机器生产无疑更高效便捷。

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现代化产业,传统手工艺难以吸引新生力量,导致了这一行业渐渐消散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
然而,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蕴含的知识与智慧不应该就此湮,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劳动历史,代表了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品格。

即使难以复兴,也不应该被人遗忘。

弹棉匠的故事值得被铭记,它不仅记录了历史,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思考。

保护传统手工艺不仅是文化传承,也是辛勤劳动的精神寄托,让我们一起关注传统技术,传承民族智慧。

而接下来的这种行业,也曾游走在大街小巷,深受家家户户的追捧……

【▶>补锅匠<◀】

补锅匠,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的老行当,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当时,补锅匠常背着挑担进入农村,挑担一头是工作所需的风箱和煤,一头是生铁、锉子、钻凳等工具。

他们高喊“补锅哦,生铁补锅哦”,村民听见便知道是补锅匠来了。

人们会带上家中的破损锅具前来修补,那个时代生活条件艰苦,物资匮乏,坏了的东西很少直接扔掉换新,而是想方设法修复继续使用。

锅作为家中必需品,一旦出现破损,村民会先做简单处理,等补锅匠来时请他修复。

补锅匠以超凡的手艺让破损不堪的锅焕然一新,他们深受村民欢迎,连孩子们也对这个行当充满兴趣,补锅匠成为村落里重要的人物。

当时的孩子们生活简朴,没有太多玩具,能欣赏补锅匠修补锅具的场面对他们来说已是难得的娱乐活动。

孩子们常常兴奋地围观补锅匠就地架起小风箱,用炉火烧红生铁,再用小锤轻敲将熔融的生铁滴在锅上的破洞处。

破损锅具经补锅匠的巧手后,破洞处便镶嵌上一颗颗圆润饱满的“铁扣子”,让锅具焕然一新,可继续使用。

村民都夸赞补锅匠有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本领,是村里最受尊敬的手艺人。

随着时代发展,生活条件改善,锅具种类增多,大锅逐渐被电饭煲等现代锅具所取代。

一旦锅具损坏,人们更倾向换新不再修补,加之年轻人不愿承袭补锅手艺,补锅匠逐渐消失。

现今的孩子们很难想象过去生活的简陋,也不知道补锅匠这门古老手艺的存在。

那个年代,锅对每家每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,它承载了太多日常起居的记忆。

补锅匠的技艺使破损的锅具得以继续派上用场,体现了人们朴实节俭、勤俭持家的美德。

如今匆忙的都市生活中,那些传统文化渐被取代,然而,补锅匠代表的手工艺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视。

【▶>钉秤手艺人<◀】

自古以来,秤就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,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市井生活的兴衰,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。

制作秤的工匠被称为“钉秤匠”,早期钉秤匠受朝廷管理,必须遵守严格规定,稍有差池就会丢掉工作。

到了宋代,钉秤匠逐渐成为民间行业,然而,由于秤的重要性,钉秤匠仍需具备高度诚信与责任心,全神贯注制作每一架秤。

一架秤的制作过程复杂艰辛,首先要从紫檀、檀香等名贵木材中选料,每个部件都要精心制作。

秤杆上的每个刻度都代表一定重量,钉秤匠要用人字尺仔细测量,确定“定盘星”的位置。

这是秤的平衡点,一旦确定,整架秤的计量准确性就建立在此基础上。

然后,钉秤匠要用小钻开出上百个小孔,每个孔内嵌一颗铜星,代表一定重量。

这需要极高的耐心与精湛技艺,稍有偏差就要重新开始,每一颗星星的大小和位置,都关乎这架秤的准确性。

一些微型秤需要更精细繁琐的工序,只能在匠人自己家中制作,制作一架秤往往需要数月时间,经过上百道工序,可见钉秤匠的艰辛与付出。

随着时代发展,电子秤渐渐取代了老式钉秤,但我们不能忘记,正是无数钉秤匠的辛勤劳作,让他们的手艺世代相传,使秤在中国发展成为衡量公平的象征,诚信、正直、公正等美德在这个行业里得以体现。

今日电子科技无孔不入,我们更应该珍视老一辈匠人留下的民族精神财富,钉秤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,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笔浓墨重彩。

【▶>打铁匠<◀】

铁匠也是那些逐渐消失老行当中典型的一个例子。

过去的农村,铁匠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艺人,在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的年代,农民大多依靠人力使用镰刀、锄头等简单的农具劳作。

这些铁制农具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新,自然就需要村里有能修理这些东西的铁匠。

每个村子里都会有几个以打铁为生的人,他们成立小作坊,靠修补农具为生。

老李就是我们村里一个典型的铁匠,他家世代传承打铁手艺,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着敲敲打打。

每到收割季节,老李的小作坊就特别忙碌,村里的镰刀,锄头数不胜数地堆在他的门外,等着修理。

我和其他小朋友经常会跑去他家看热闹,看着老李把发黑的镰刀放进烧红的炉子,然后用力锤打,锵锵声在整个村子里回响。

老李每敲一下,就会大声喊一句,气势十足,我们孩子则跟着起哄,炉子里冒出的火星更让人目不暇接。

我记得有一次,老张的大镰刀不小心摔烂了一角,这个镰刀是老张祖传的,对他来说有特别的纪念意义。

老李看在老张的面子上,为他修复了这个镰刀,我记得老李先把断口烧红,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部分打断的地方敲打回原形,又用水淬火固定,耗费了一整天的时间。

老张拿到修好的镰刀时,开心得合不拢嘴,连声称赞老李的本事高。

铁匠的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辛苦,他们每天面对着滚烫的熔炉,还要不停挥动大锤锻造。

据说“天下三苦”之一就是“打铁”,可见其辛劳,一个典型的打铁作坊,往往是师傅负责使用小锤敲击,徒弟跟着用大锤配合击打熔红的铁块,口中还不停吆喝,汗水淋漓。

完成打铁后,他们还要将成品放入水中淬火,这一串动作可谓麻利至极。

随着时代发展,农村逐渐使用上机械化农具,不再需要大量铁制工具,买新的农具比修理旧的也更方便省钱。

年轻力壮的人进城打工,不愿意继续干这辛苦又低收入的活计,种种原因导致铁匠逐渐在农村消失。

如今老李也老了,村里再也没有人接手他的技艺,他的小作坊早已关闭,现在很难再见到“叮叮当当”敲铁的场景,传统打铁技艺也越来越少人传承。

虽然时代在进步,但铁匠的消失也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失,过去农村孩子们围观铁匠锻造,听着铿锵有力的敲打声,是一种特殊的记忆。

这种场景今非昔比,让人不免感叹时代变迁之快。

【▶>补鞋匠<◀】

过去,在县城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几个补鞋匠,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带着各自的口音,一个简单的工具箱和板凳,就可以开始打理起破损的鞋子。

不论是重新缝合鞋底,补齐鞋跟,还是修补拉链,他们都能巧手做好,甚至配钥匙、补锅子都可以。

补鞋匠靠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,谋生的同时也在无声地服务着其他人。

在农村,一双新鞋子更是稀罕物,孩子们会小心翼翼地保护,任何一处裂缝都让他们心痛。这时,父母就会带着鞋子去找补鞋匠。

记得小学时,家里买了新鞋,几年下来补过五六次,直到穿毕业,农村集市上总能看到补鞋匠,一天工夫能修补几十双鞋,收入也不错。

然而,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大家买新东西的频率也增加了,鞋子质量更好,穿旧了也更倾向换新的,不舍得花钱修补旧鞋。

一些名牌鞋履也会去专门的奢侈品维修店保养,另一方面,城市化进程让补鞋匠逐渐失去了摆摊的地方。

如今,过去随处可见的补鞋匠已经很难看到了,他们与打毡、串门等老行当一样,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渐行渐远。

这种手工艺人虽然不再常见,但他们自强不息、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,仍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。

补鞋匠们大多来自外地,带着各自的乡音,像一群迁徙的鸟儿,停靠在城市的街头角落,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,不畏日晒雨淋,只为讨得一点微薄的收入。

每个补鞋匠都有自己的小天地,一架简陋的补鞋机,几根麻线,一把工具,加上秘制的胶水,就可以开始辛勤的工作。

行色匆匆的路人经过,补鞋匠头也不抬,全神贯注对付手中的旧鞋,没过多久,像变魔术一样,破烂不堪的鞋子焕然一新,又可以继续使用。

如今社会发展了,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,鞋子坏了也不一定会修,可能直接买新的,觉得修补旧鞋不经济。

城市化让许多传统小商小贩无处摆摊,只能转行,孩子们也再不会兴奋地去集市补鞋了。

许多老补鞋匠带着他们的工具箱消失在了人们视线里。

传统手艺虽失传,但那些勤劳简朴的老艺人,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尊重和学习。

(责编: wenqia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