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章 >

惊人真相!我国“垃圾鱼”泛滥成灾,吃粪便居然能存活,臭水沟成常景

发布时间:2023-11-15 15:16:12来源:
让吃货“闻风丧胆”的淡水“流氓”,人称“垃圾鱼”的罗非鱼,怎么就成了美国人的香饽饽?
中国人极其厌恶的一种鱼,为何会成为美国人最钟爱的美味?
在中国,罗非鱼身上的负面标签让它备受唾弃,而在美国,罗非鱼的独特风味却深受各阶层喜爱,相同的一种鱼,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拥有南辕北辙的命运。
01
一个外来物种
罗非鱼原产于非洲,属于热带淡水鱼类,20世纪50年代,罗非鱼被引入中国南方,其优良的繁殖力很快引起养殖业者的注意。
不过,正是罗非鱼强大的适应力,也让它在野外失控扩张,成为入侵物种之一,罗非鱼的引入反映了一个问题:外来物种引入时,如何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,防止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。
1957年,第一批罗非鱼从越南进入广东,刚开始罗非鱼仅限于人工养殖池塘,养殖业者发现,罗非鱼成长迅速,6个月就能达到市场规格,非常适合养殖。
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期,人们渴望改善生活,罗非鱼提供了可靠的蛋白质来源,很快,罗非鱼养殖成为南方许多家庭的副业。
20世纪70年代,日本红色罗非鱼被引入广东,用于与本地品种杂交,同时,由于罗非鱼蛋白质丰富,也被引入内地多个省份,以增加粮食来源。
一时间,罗非鱼成为内地多个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,不过,当时的养殖还比较原始,防范意识也不足。
但是,正是罗非鱼强劲的适应力,导致它们很快脱离人工控制,罗非鱼能够忍受高温和低氧环境,吃的也不挑食,甚至有些品种会吃同类。
暴雨等自然灾害,以及养殖场的管控不力,都使罗非鱼逃逸入野,一些养殖户也会故意放生,希望来年能再捕捞更多。
逃逸的罗非鱼在野外迅速建立稳定种群,成为广泛分布的鱼类,它们吞噬着其他鱼类的食物和栖息地,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,一些地区最终不得不花大价钱清除罗非鱼,才能恢复本地物种。
如今,罗非鱼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淡水鱼之一,它们的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,也被视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。
02
罗非鱼“垃圾鱼”之称的由来
最初引入的品种生长迅速、抗病性强,专家对此前景看好,于是引入更多品种进行杂交培育,起初,罗非鱼的养殖规模还比较小,主要分布在南方一些养殖场。
但没过多久,一些养殖户发现,罗非鱼的繁殖能力远超人们的想象,它们的生长周期短,每逢繁殖期,雄鱼会在水底挖出圆形“婚房”,雌鱼进入后产卵,雄鱼授精。
雌鱼还能把已受精的鱼卵含在嘴里进行孵化,这进一步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罗非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低,水质越污浊它们反而生长越快,一些不法养殖户发现这个秘密后,开始向一些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非法引种,这些地方不仅养殖成本更低,还能让罗非鱼快速繁殖。
起初只是零星几处非法养殖点,但在监管漏洞和利润驱动下,越来越多的罗非鱼被引入各类污染水域。
一些靠近城市的排污沟、垃圾池都成了罗非鱼的“乐园”,它们肆无忌惮地吞食这里的各种污染物,迅速繁殖扩张。
后来,一些专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,纷纷发出警告,他们指出,罗非鱼已经在南方许多水域失控式繁殖,大量挤占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,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,特别是向污染水域的蔓延,更是难以收拾。
民间对罗非鱼的食用也存在争议,支持者认为它们含有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,但反对者则担心污染水域养殖的罗非鱼会吸收各种有害物质,食用存在健康隐患,的确,生活在重度污染水域的罗非鱼肉质粗糙,吃起来土腥味很重。
罗非鱼之所以被贴上“垃圾鱼”的标签,主要与它们快速繁殖、向污染水域扩散、吸收污染物等方面有关。
这一现象警示我们,引入外来鱼种必须审慎,养殖过程必须严格监管,切实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。
同时,也需要继续研究科学养殖模式,改善水质,以在满足食用需求的同时,最大限度减少罗非鱼对环境的危害。
03
为什么罗非鱼能够打开美国市场?
罗非鱼作为一种外来鱼类,曾经引发过很多争议,但是,这种鱼类却在美国市场大放异彩,成为美国人餐桌上的常客。
究其原因,罗非鱼之所以能打开美国市场,关键在于它符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健康需求。
罗非鱼几乎无刺,拥有大块的鱼肉,非常容易处理,相比之下,中国的淡水鱼如鲤鱼和草鱼,小刺很多,需要细心剔除,否则食用时可能会被刺卡住,带来麻烦。
美国人普遍不喜欢处理刺比较麻烦的鱼类,也不习惯吐鱼刺,而罗非鱼正好满足他们对无刺鱼肉的需求,可以直接炒煎食用,不用额外处理,非常方便。
并且罗非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,它蛋白质丰富,同时脂肪含量很低,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、B、E,以及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。
罗非鱼被美国卫生部门评为孕妇和儿童的良好蛋白来源,其营养价值不亚于甚至超过了三文鱼,对于注重健康的美国人来说,罗非鱼无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。
另外,我国人工养殖的罗非鱼质量上乘,口感鲜美,没有异味,这批罗非鱼在出口到美国之前,需要通过美国FDA等机构的严格检验,确保其产品标准达标,符合美国的进口规定。
这使得美国消费者对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质量放心,也增加了他们的购买欲望。
最后一点也很重要,那就是罗非鱼的价格非常亲民,我国人工养殖的罗非鱼产量很高,而且成本低,所以售价只有三文鱼的一半左右。
这更容易为美国中低收入阶层所接受和购买,在美国,吃三文鱼可能还是小奢侈,但吃罗非鱼就比较实惠了。
罗非鱼之所以能成功打开美国市场,关键在于它提供了价格低廉而又营养丰富、美味可口、无刺方便食用的鱼肉产品,切合美国主流消费者的需求。
中美两国正因为在罗非鱼贸易上有共同利益,这种鱼类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,尽管罗非鱼曾在中国饱受争议,但在商业上它似乎找到了与美国消费者的契合点。
04
清道夫:一个外来鱼种的困扰
既然提到了“垃圾鱼”,那就不得不提另外两种“垃圾鱼”了。
清道夫是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外来鱼种,在我国被人称为“琵琶鱼”、“吸口鲶”等,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,清道夫之所以给我国水域生态环境带来困扰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清道夫的数量快速增长,使得某些地区出现泛滥,可以利用任何水资源迅速繁殖,即使是极其肮脏的水也可适应。
据报道,清道夫甚至可以在完全干燥的状态下存活一段时间,遇水即活,具有极强的抗逆能力。
它们攻击性强,嗜吃鱼卵,会捕食其他鱼类,同时它们没有天敌,因此种群数量可在短期内获得巨大增长,这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清道夫泛滥的情况,严重影响本地鱼类的生存环境。
这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关系,它们会大量捕食其他鱼类的鱼卵,还会吞食小鱼,造成我国许多优质鱼类无法得到有效繁殖。
专家统计一条成年清道夫一天可以吃掉3000-5000个鱼卵,这对我国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威胁,本地鱼类由于鱼卵频繁被吃,数量急剧下降。
一些地区已见不到部分原生鱼种的踪影,完全被清道夫所取代,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。
它们喜欢在堤坝等地方筑巢、产卵,这对防洪设施的安全带来隐患,清道夫会吞食各种污物,长期形成单一优势种群,反而降低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能力。
清道夫基本没有食用价值,它们含有大量细菌和寄生虫,吃了有健康风险,而且体表坚硬,处理费力,肉量也很少,无法通过食用来有效控制种群数量。
据传清道夫肉质极差,吃了会有明显腥味,无法消除,所以靠食用来减少种群数量不可行。
同时清道夫还会对养殖业造成损害,一些农民原本引入清道夫来清理养殖池塘,结果它们吃光鱼饵,残害其他鱼类,反而成为祸害,这对当地渔民的生计构成影响。
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减少清道夫数量的措施,它们数量巨大,捕捞难度大且成本高,放生会导致更严重的泛滥,除非想出可靠的遏制措施,否则清道夫问题将持续存在。
清道夫对我国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,要遏制清道夫的泛滥,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,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,相关部门需要加大科研力度,尽快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05
鲶鱼:误解源于缺乏了解
鲶鱼历来就有“垃圾鱼”之称,被贴上“最脏鱼”标签的原因,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。
鲶鱼的适应能力强,它能在缺氧的污浊水域生存,这反映出它强大的生命力。
1981年,我国从埃及引进了一种叫“胡子鲶鱼”的品种,这种鲶鱼几乎可以在任何条件下生存,即使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也能存活。
但人们因此而认为鲶鱼“爱”生活在污浊环境中,其实,即使是适应能力极强的胡子鲶鱼,也更喜欢生长在清澈见底、水温20多度的池塘中,只是它能在污浊水域生存罢了,我国原产的本地鲶鱼,其实一直生活在山区清澈的山涧之中。
鲶鱼能吃腐败的食物,当食物短缺时,它能吃动物腐尸或粪便,但这不意味着它只吃腐败食物。
相反野生鲶鱼的食谱包含小鱼、虾和昆虫,吃腐败食物只是它的生存手段,但人们听说南方养殖户会用动物粪便喂食鲶鱼,便认为鲶鱼是吃粪便长大的“垃圾鱼”。
其实这种养殖方式利用的是发酵过的动物粪便,经处理已经不再有害,所含营养反而有利于鲶鱼的生长,许多农作物也是用类似的发酵肥料来施肥的,不能因此说出产的农作物同样脏。
鲶鱼生长迅速,3个月可长到1斤多,但这是由于它天生生长快,不添加任何生长激素,反而快速生长的鲶鱼,体内污染物更少。
但是一些人见鲶鱼长得快,就诬称它打了激素,事实上,生长迅速正是鲶鱼的天性,不需人为添加任何药物。
鲶鱼的外表不如多数鱼类好看,它浑身粘液,肤色黝黑,看似不洁净,但这些都是鲶鱼作为一种鱼类的正常特征,与卫生程度无关,外表并不能决定食物的安全性。
它的肉质较为松软,有些人不喜欢它的口感,但这也是鲶鱼的特点,不意味食用鲶鱼有害,现在鲶鱼养殖技术不断改进,可以通过控制饲料来优化鲶鱼的肉质口感。
古代有“吃鲶鱼容易勾老病”的说法,这主要是因为鲶鱼的蛋白质组成与其他鱼类不同,个别人会有反应。
但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许多食物中,不能因个人不适就妖魔化某种食物,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鲶鱼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安全营养的。
鲶鱼被认为是“最脏鱼”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它的错误认知,了解鲶鱼的真实习性后,我们会发现鲶鱼不应该被贴上“垃圾鱼”的标签,正确看待鲶鱼,提高养殖技术,让这种营养丰富的鱼类回归我们的餐桌。
(责编: wenqia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