匪夷所思!74岁老人用假地址捐款27年,每月工资500,一次晕倒暴露半生秘密!
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,为了做善事,居然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地生活了27年。在这期间,他瞒过了被捐赠者,瞒过了新闻媒体,甚至瞒过了与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。不过,因为一次意外,他却暴露了这个守护了半辈子的秘密。
因为摔倒而暴露的好心人
1987年,江阴市祝塘镇敬老院收到了一笔特殊的捐款。而这笔捐款之所以备受瞩目,是因为它是养老院建院以来收到了金额最大的一笔善款。不仅如此,这位捐赠者还隐藏了自己的身份。
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笔钱只有区区的1000元,但是在八十年代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两年多的工资总额。而且这笔钱是通过汇款打入了养老院的名下,捐赠者并未使用真实姓名,只留下了一个化名“炎黄”。
后来,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根据汇款单上留下的地址寻找了过去,但是很遗憾,这个地址居然是杜撰的。因此,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一直都难以得知这位捐赠人的真实身份。
除了祝塘镇养老院之外,在随后的几年里,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、革命老区、遭受过自然灾害的灾区等组织和地区,都陆续收到了署名“炎黄”的人汇来的捐款。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希望小学,更是每年都能收到“炎黄”的捐款和捐物。
到了2014年,炎黄的事迹开始在整个江阴市流传开来。而他的足迹也遍布了整个江苏,甚至还延伸到了上海等地区。不过,关于炎黄的来历,却无人知晓。27年过去,人们只知道他的代号“炎黄”。这个仿佛地下党一样的好心人,一时间激起了整个城市的好奇心。
然而,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,人们对于“炎黄”依旧一无所知,甚至连他是男是女都不知道。期间,媒体还在电视和报纸上对炎黄进行公开喊话,希望他可以露面接受采访,但是这些努力都石沉大海,没有惊起一丝涟漪。
于是,人们明白了,“炎黄”是故意隐藏了自己,他并不想自己的真实身份暴露在大众的视野里。就当大家以为再也不能见到他的真实面目时,事情却突然迎来了转机。
2014年,一位老人晕倒在了江阴市某家邮政储蓄银行的门口。随后,他被银行的工作人员紧急送往了医院。由于老人的身边没人陪同,因而无法确定他的身份,也不能联系到他的亲属。
无奈之下,医院只能联系了当地警察。在民警到来之后,他们对老人的随身物品进行了整理和检查,之后便在老人的身上发现了三张汇款单。而这些单子上标明的汇款人,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“炎黄”。
就这样,他的真实身份才得以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。原来,这位老人名叫张纪清,是江阴市祝塘镇人,而他用“炎黄”这一代号来做善事,已经坚持了27年。就连他的妻子,都被他瞒过了十几年,后来还是在给他洗衣服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汇款单,才知道丈夫原来背着自己做了这么多善事。
而同样善良的妻子并没有阻止丈夫继续行善,她甚至也拿出了自己微薄的退休金,来助丈夫一臂之力。就连子女补贴给他们的养老钱,也被他们定期汇给了希望小学。
行善无数,成就大爱
其实,张纪清在日常生活中,也同样古道热肠。只要他看见有困难的群众,就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。
十几年前,张纪清曾经在无锡火车站遇见了一个瘦弱的女孩。这个女孩不过是初中生的年纪,但是却孤身一人。而且她在火车站四处张望,非常迷茫。见此情景,张纪清果断上前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。
后来,女孩告诉他,自己是从外地出发,来本市投奔舅舅。在出发之前已经和舅舅联系过了,但是由于当时的通讯还不是很发达,因此舅舅错过了她的消息。而现在她已经到了这里,却举目无亲,又不知道舅舅家的具体地址,因此只能在车站苦等。
在了解了情况之后,张纪清果断选择带小姑娘去派出所。最终,在民警的协助下,小女孩终于与家人取得了联系。而在这个阶段里,张纪清则是一直陪在她的身边,直到她的家人出现才默默离开。
不仅如此,即使张纪清出门在外,他也时刻做好了帮助别人的准备。一次,张纪清被单位派去浙江出差,在目的地偶遇了一位残疾人。而这位残疾人多年来患有风湿性关节炎,因此日常行动也很成问题,痛苦难忍。
在得知了他的遭遇之后,张纪清立即决定对他进行帮助。他不仅为这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求医问药,甚至还为他付了所有的医药费。不仅如此,在张纪清回到江阴之后,他还给这位残疾人寄去了一瓶药酒和5000元钱。
在他的“炎黄”身份曝光之后,他也始终没有停下行善的脚步,他甚至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大家和他一起做善事。每年冬天来临之前,张纪清都会在家整理出自己和家人闲置的衣物寄往贫困山区。而在2014年之后,他不仅自己捐,甚至还在媒体上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。
几十年来,张纪清捐款捐物的数量不计其数,而他自己却因为做善事而不断地降低生活标准。即使到了古稀之年,他却依旧是一贫如洗。尤其是在他退休之后,他就失去了单位的编制,而这也使得他的养老金骤减。
每个月,他都只能领到78元的养老金,还有500元的农民补贴。然而,他却丝毫不以为意,依旧将行善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主旋律。一旦遇到需要帮助的人,他即使卖房也要帮助对方。在这样的“执念”之下,他所住的房子从最开始的三间,变成两间,最后仅留下一个单间供他与老伴居住。
从万元户,到行善者
其实,张纪清的人生也曾经历过大起大落,而正是由于这样的遭遇,才使得他格外善良,热衷于帮助他人。自小,他就失去了亲生母亲,而继母将他一手带大。虽然小时候的生活很艰苦,但是继母却一直告诉他要做一个善良的人。
成年之后,张纪清在家乡的生产队里当会计,后来又被调去当供销员。虽然在旁人眼里,这两份工作都是铁饭碗,但是张纪清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,他还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里搞起了养殖业。
1987年,张纪清的养殖业逐渐步入正轨,而他也因此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“万元户”。手头宽裕的他并没有急于改善自家的生活,反而是将这些钱都投入到了“行善”的事业里。
而他做的第一件善事,就是拿出一千元钱捐献给了家乡的养老院。当他在银行汇款时,就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,因此才用了“炎黄”做为自己的化名。后来,张纪清在采访中说到,正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,才选择了这个名字。
后来,张纪清就在行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。当时他靠着养殖赚了不少钱,但是越越过越节俭。他们家一年里买肉的次数都屈指可数,几乎是顿顿都只吃素菜。而他虽然最宠爱年幼的小儿子,却从来没有舍得为他买过一次零食。
这位朴素的老人,就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“大爱无疆”。2014年,张纪清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,而他的颁奖词则是他过去半生的真实写照“一个善良的背影,汇入茫茫的人海。你用中国人最熟悉的两个字,却隐藏了自己半生的秘密。”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