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有四个官职规定只能干一任,连任十有八九要出问题
提起清朝,给人的印象就是腐朽没落,统治阶级生活骄奢淫逸。比如,众所周知的慈禧太后,就以奢侈无度闻名。
据记载,慈禧每顿饭要上100个菜,每个菜都是选用最上等的食材,由名厨精心制作而成。她洗一个澡要用40条新毛巾,且这毛巾是可供展览的精品,条条价值不菲。
而这还只是她的日常花销,所以,可想而知,慈禧的个人生活耗费之巨大,令人咋舌。
(晚清慈禧太后图片)
俗话说,上梁不正下梁歪,清朝的官员们也是贪污腐败、穷奢极欲。官员们的奢华生活,需要巨大的花费作支撑,那这些钱从哪里来呢?单靠俸禄当然远远不够,那么只能靠额外的收入,这类收入有人称之为灰色收入,灰色收入高的官职,被称为肥缺。
清代有两个肥缺,政府特别规定,官员只能干一任。除了这两个肥缺,另外还有两个官职也不能连任,否则就可能出问题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一、税关监督
清朝首当其冲的肥缺,就是税关监督,即税务主官。税关监督主理关税的征收、核查等业务,经手的款项数目巨大。而政府对物品过关数量及征税数额很难把控,造成税关监督从中大量渔利,再加上一些商人为了少交税而行的贿赂,所以税关监督的收入排名第一。
清朝时,有京城正、副税关监督各一名,还有地方税官监督四十余名。京城的税关监督设在九大城门之一——崇文门。各大城门都需征收过关税,崇文门则总管各门的税关。
(崇文门税关图片)
崇文门,又名哈德门、海岱门。当时,京城与外省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漕运(即用水道运输),而大运河与崇文门附近的通春河相接,自然崇文门就成了外地客商出入京城的重要关卡。
崇文门周围商贾云集、热闹非凡,大量的货物经城门流入京师,崇文门征收的税费数额相当惊人。
比如,光崇文门征收的酒税这一项,就是一笔天文数字。清政府规定,京师不得开锅酿酒,所有酒类都从外地运送过来,到崇文门交纳税款后,再由指定的商铺销售。彼时,崇文门附近的“十八家酒店”,就专销京城的酒水,当然,销售的商税也由崇文门征收。
(海岱门北大街图片)
繁华的京师,歌舞升平,宴席应酬络绎不绝,酒类市场需求巨大,所以,崇文门征收的酒税数目极为可观。加上其它多项货品的征税。同时,崇文门监督还负责征收附近的田地、房产契税和其他商税。因此说,崇文门监督是油水最多的肥缺。
崇文门的收入,以“脂粉费”的名义纳贡皇室,成为皇家的提款机。有了皇帝作靠山,崇文门关吏便狗仗人势、横征暴敛,就连行人携带的行李、农民挑担的农产品都成了交税的对象,所以崇文门向有“鬼门关”的恶名。
税关监督之类的肥缺,常被皇帝作为奖品,赐给亲信之人。税关监督规定任职一年,到期就更换,给别的候选官员以机会。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“均沾普及”,也就是肥缺大家共享的意思。
二、陕西督粮道
除了税关监督,还有一个官职也是一大肥缺。
督粮道,简称为粮道,是专管各省粮务的官员,主要职责为督运漕粮、监察收粮等。
陕西督粮道专管督办陕西一个省的粮务。陕西作为军事战略要塞,历来朝廷都非常看重,军粮的征收发放等都由陕西粮道负责,陕西粮道责任重大,其中的油水自然可观。
(清代征粮图片)
清朝的高级官员张集馨,曾任陕西粮道。他一生为官三十多年,晚年时编订年谱,自叙平生履历。年谱中有一部分文字,记载了他在陕西粮道任上的亲身经历。
年谱中说道,陕西粮道在掌管军粮发放时,可以从中谋利。比如,朝廷每年向百姓征收军粮二十万石,而实际发放给军队的粮食只有十九万石,相差的一万石就被粮道私吞。
这种情况在当时算正常的,离谱的是,张集馨的前任贪得无厌,竟暗自在军粮中掺入四千石麦壳,以求更多的获利,导致严重后果,差点造成军队反叛。
陕西粮道的贪污腐化,还在官员们奢靡的生活中生动体现。据年谱所载,张集馨担任陕西粮道时,经常接待一些级别高的官员。
(清朝官员酒宴图片)
每当大员们莅临时,衙门里灯火辉煌、一派喜庆。酒席的菜品自然非同寻常,燕窝、海参、鱼翅等司空见惯,在本地十分难得的鱼、白鳝等,也必得备上。此外,请戏班唱戏助兴、营造气氛也是不可或缺,客人临走时还需打发盘缠。
在没有客人的间隙时间或者逢年过节时,按照惯例,粮道还得作东,请其他一些官员喝酒听戏,名为联络感情。
张集馨曾统计,他在任陕西粮道时的应酬费用,一年约五万金。他的年收入约六万金,折合白银约三十万两,为他薪资的三十倍。
巨额的花销加进项,都来源于灰色收入,而张集馨在同僚中还算比较本分的,其他贪婪的官员进账更多。
(清朝官员)
如此肥缺,权臣显贵们必然趋之若鹜,千方百计让亲信们去谋求。所以,陕西粮道的三年任期一过就卸任,风水轮流转。
三、提督学政
提督学政,简称之一为学政,是清代主管地方文化教育的行政官。学政每个省设一名,统一由皇帝委派,到各省去管理科考、教育等工作,类似于钦差大臣,享钦差待遇。清代著名的学政有张之洞、纪晓岚等。
学政的主要任务涉及范围教广,包括思想教育、文化出版、历史文物等各个方面。广东学政徐琪曾经编纂了一本《岭南实事记》,书中将学政的工作内容归纳为七点,诸如举办科举考试、编订地方学子教材、督导地方学校、巡访维护历史古迹等等。学政在培养人才、振兴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(学政试院图片)
清朝各个省均有学政署,学政署里朝廷只安排了学政一人,其他的下属工作人员班子,需要学政与地方协作,根据需要去组建,朝廷没有明确定制。人员薪水、办公费用等都由学政自理。
而学政这部分开销则来自朝廷的拨款,名为“养廉费”,还有一些补贴,再加上地方缴纳的“棚规”,即考试费。据徐琪所奏,他在任期间所领费用逾万两,支付经费绰绰有余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